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升农业竞争力

发布时间:14-0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年来,我市外向型农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农业利用外资项目逐年增多,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外向型农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总的来看,我市外向型农业体量小、份额低、在全省排名靠后。2007年我市农产品出口额为986万美元,2008年上半年仅为368.03万美元,外向型农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强。职能部门对国家和省里支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惠政策沟通不够,理解不深,落实不到位。二是基地规模较小,品种不多、品质不高。我市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不具有规模优势。出口农产品品种不多、品质不高,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市场上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多家企业相互竞争,竞相压价,内耗严重,谁也无法打造出知名品牌。三是政策扶持不足,激励机制缺乏。我市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条件较少,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上级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四是外向型龙头企业不多,加工技术落后。我市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多为小企业,大中型龙头企业较少,整体实力不强,带动农民致富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技术也比较落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高附加值产品少,普通、初级、粗放型产品比重大。由于技术、工艺和标准等原因,企业难以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为加速我市外向型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我市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要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把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把外向型农业与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金融服务能力、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作为考核县(区)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严格监督检查。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视农业招商引资。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外向型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统筹协调职能,帮助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大对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对其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财政补贴;抢抓机遇,不断完善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积极参加国际性农业贸易招商会,大力吸引国内外的农业投资者,特别是加强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对于大型的外向型农业开发项目、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项目、回报期较长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和信贷政策支持。

三、切实做好土地流转,扩大外向型农业规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外向型农业规模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品质、创建品牌的重要前提。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外向型农业规模经营。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将资金、技术、土地等股份化,努力吸引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投资者的兴趣,为外向型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搞活经营管理机制。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应用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技改等长期性资金需求予以协调帮助。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扩大规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努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企业。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请进来,走出去的路子,推动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尽快建立适应加入WTO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

五、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变"公司+农户"或"企业+村组+农户"模式为"公司(企业)+合作组织"模式,鼓励合作组织向股份制、公司制发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市场、技术和法律知识培训。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绿色通道,重点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落实资金和项目,解决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实际困难。围绕地方特色产品,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形成一批具有地区特色、规模大、品质好、效益高的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

六、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创建本地农产品品牌。积极应对外向型农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管理和保护力度;建立市、县(区)两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形成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检验检测网络。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良品种, 以发展高效农业为契机,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及培育、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指导各县、区围绕高效农业标准,正确定位外向型农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大力支持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整合同类型的小品牌,创建本地知名品牌,积极打造本地的强势品牌,着力改变我市农产品缺乏国际品牌的现状,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  

(该篇为民革市委在政协淮安市六届二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