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盐都”  打造淮安新名片

发布时间:14-0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十二五期间,淮安如何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实现新跨越,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克服发展模式趋同、实现城市差异化竞争必须依托我市丰富的岩盐资源和已经初具规模的盐化工产业,在努力实现市委打造千亿级盐化工产业的同时,提出"建设‘新盐都’、打造淮安新名片"是恰逢其时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淮安工业化的必经之路。

一、"新盐都"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淮安自古以来就是淮北盐的重要集散中心。从南北朝时期直到明清,海盐的囤积、运输、销售曾推动了淮安的兴旺繁盛。上世纪八十年代地质普查发现,淮安岩盐资源可开采量达1300多亿吨,资源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经过二十余年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随着盐化工产业园区的建设,一批超亿元大型盐化工项目入驻,我市已初步形成盐化工产业集群。产品已由单一食用盐发展到元明粉、纯碱、烧碱等二十余种。目前,我市矿盐产能居全国省辖市首位,元明粉产能居全国首位。一批化工中间体产品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我市打造"中国新盐都"虽然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亟待解决。一是国内盐化工产业竞争激烈,态势不容乐观;二是盐化工园区建设统筹力度不够,产业布局较乱,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盐化工产业链不长,精细化工发展仍显不足,针对性招商不到位;四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企业发展缺少科技创新力支撑。

二、建设"新盐都"、打造新名片需要凝聚各方力量

建设"新盐都"、打造城市新名片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艰苦推进的过程。需要我们紧紧抓住新一轮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发挥我市盐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大交通、大流通的便利条件,凝聚各方力量,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目标。

(一)政府有形之手再加力

一是建议组建我市盐化工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和盐化工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我市盐化工产业的权威领导部门和主要咨询机构,加强对产业的权威性调控,以打破目前各县区各自为阵的无序状态。二是加强宣传。要尽快在北京召开我市打造"新盐都"的新闻发布会,积极争取国家权威机构授予我市"中国新盐都"称号,努力达成社会各界认可淮安作为"中国新盐都"的共识。三是积极组织制定我市盐化工产业发展战略和"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我市还应在认真策应长三角一体化的同时,积极参与我省正在研究的淮河经济带发展战略,利用皖煤东运的契机来推进我市盐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金湖的石油资源,发展盐油化工,拓宽我市盐化工产业的产业链。四是完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要支持和鼓励我市各类企业与省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议设立盐化工产业发展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环境,定向培养一批能力强、用的上、留得住的本土盐化工专业高级人才。

(二)强化招商,做好服务

一是建议编制好《盐化工产业发展招商可行性报告》,对招商工作进行指导,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市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敲门招商;对于投资商而言,可以清晰地展现具有投资效益的项目,为其投资提供良好的参考;二是加大专业化招商的组织力度和招大商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国字号大型盐化工企业,要到德国、日本等精细化工强国去招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突破。三是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101%满意服务新理念,给予企业和项目营造一个宽松的服务环境,真正使外商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三)强化管理,高标准建设盐化工产业园区

一是要强化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作用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技术指导,对进区企业的用地布局、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污染物排放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权威论证和强有力的调控,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把园区建设成企业关联度最高、产业流程最合理、污染物排放最少的国家级高水平产业园。二是要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三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做好老城区内大型盐化工企业"退城进园",促进企业在搬迁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企业发展。

(四)积极拓展"新盐都"建设文化内涵和产业发展新空间

一是呼应大文化的要求,以明清两淮盐业集散中心兴旺繁荣的历史和当代盐产业发展的新辉煌、新成就,建立盐文化博物馆。二是呼应大旅游的要求,依据盐的物理特性,兴建盐水浴场和乐园,打造内陆"死海",发展盐浴养身游。三是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相关机械设备,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四是积极推动盐矿采空区再利用。如租借或出售给"西气东输"运营商进行天然气储存;通过引进国外先进二氧化碳捕获、压缩、存储技术,将固碳注入盐腔安全封存,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

(该篇为民革市委在政协淮安市六届四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