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谋划 强化服务 全力推动我市林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时间:14-0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建成生态市是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建成现代生态农业新体系是建成生态市的硬性指标。我市现有林地317万亩,森林覆盖率23.16%,如何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民革市委就此进行了调研,认为大力推进林下经济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是指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生产与经营活动。淮安是著名的"意杨之乡",林地资源丰富,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林下经济作为我市林业工作重点之一,取得了一定成效。

1.政府着力推动,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绿色江苏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和产业化建设,在继续抓好植树造林的同时,主攻林下经济建设,将林下经济列为我市林业重点工作之一。市农委、林业局出台了《林下高效复合经营实施方案》,市政府颁布了考核意见。20119月,省林下经济观摩会在金湖县召开,会议提出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了林下经济发展。

2.发展类型齐全,生态农业初具规模。根据林木的不同生长期,开发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未郁闭林主要发展林粮套种,随着林木的生长,林内阳光减少,林下草类生长较旺,重点进行林禽、林蓄套养。我市林下种、养涉及粮油、蔬菜、瓜果、菌类、药材、鸡、鸭、鹅、猪、龙虾、鱼等10多个种类,目前已实施64万亩,占现有适宜发展林下经济林地总面积的47%,林下生态农业初具规模。

3.农民增收明显,一批大户已经产生。2010年全市新增林下复合经营面积5.2万亩,带动8000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实现人均增收1.5万元,是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倍。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发展,一批林下种养"土专家"、"示范户"纷纷形成,仅金湖县已形成种养大户237家,成为了林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淮阴区渔沟镇何庄村在170亩冬枣树下套种杭菊,年收入60余万元。金湖县绿泽源蛋鸡专业合作社年饲养绿壳蛋鸡5万余只,注册"荷玉"牌商标,产品远销长三角多地,年利润200余万元。

4.载体和渠道建设初见成效。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扶持建设了一批生产基地,引导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条、畅通营销渠道,载体和渠道建设初见成效。先后引进了雨润、双汇等大集团大企业,加快了林下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了林下畜禽产品的开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林下产品的出路。

5.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增加。实施林下养殖,畜禽粪便供养林地,提高了林地肥力,改变了只栽树不施肥"望天收"的习惯,林木蓄积率比未实施林下养殖的林地年增加20%以上,实现了林产资源的更快增长,同时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相结合,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的产业化效应。我市近几年森林覆盖率年增长0.2%,林业综合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增加。

二、我市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林下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土地利用率、林地综合效益远未达到应有水平,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林下经济发展。

1.林下经济地位不高,发展氛围不浓。没有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是推进我市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市目标的重要举措。没有将林下经济作为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缺乏支持和鼓励林下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相关部门间合力还不强,强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氛围还不浓厚。

2.林下经济规划不足,科技服务不到位。全市尚无林下经济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多数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随意性,林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服务还没具体发展到项目和农户,具体指导不到位。农户不知在什么样的林地下种养什么样的品种,病虫害发生率高,种养成本大,抗风险能力不足,积极性受挫。

3.规模总量不大,连接市场乏力。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别于设施化农业,总体规模受限,一家一户难以形成大的品牌,缺少品牌将成为林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因素。尚未建立有效的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统筹品种的生产标准、销售标准、品牌建设、渠道建立,林下经济规模总量不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

4.农业专项经费扶持不足。林下经济发展固定设施投入较少,流动资金需求量较大,而当前农业补助主要侧重于规模化设施农业方面,因此,当前发展林下经济资金主要依赖纯市场的信贷支持。受当前偏紧的货币政策影响,大部分合作社及林农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资金因素影响较大。

三、对推动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巩固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发展林下经济很重要。林下经济发展正面临难得机遇,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就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重视力度,增强组织领导。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克服一谈发展种养业就要占用耕地的老观念,形成政府主导,林业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联动的良好机制。一要尽快出台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指导性文件,把林下经济作为建成生态市的战略性举措之一,进行强力推进。二要成立林下经济专门工作组,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协调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三要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把发展林下经济纳入市对县区大目标考核中,形成发展林下经济强大的行政推动力。

2.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布局。市农林部门牵头,组织各县区,邀请专家学者,认真组织调查研究,编制淮安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坚持生态受保护原则,根据本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市场条件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实际情况,发挥地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同时要按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做到规划布局相对集中,主要发展模式和主导产业方向明确,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合理。

3.强化四级支撑,推动规模发展。不断强化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企业四级支撑,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发展总量。一要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技术、模式及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二要抓好基地建设,选择有代表性的基地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提升其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三要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引领农民提高产品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外引内培一批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解决林下经济产品加工难、销售难等问题。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做优林下经济发展质量,做强林下经济总量。

4.加大扶持力度,破解资金瓶颈。各地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积极研究对策,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一要设立林下经济专项扶持资金,对林下经济项目启动、商标注册、市场推广、技术更新等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二要加大各级各类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尽可能奖林下经济与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资金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三要通过担保、林权抵押等方式,加强信贷支持,实施小额贷款。四要鼓励林农大户和工商企业投入林下经济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大户、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辅助、项目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切实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难的问题。

5.优化各项服务,夯实发展基础。一要扎实做好技术服务。组织有实践经验的农技人员编制农民看得懂的《林下种植、养殖指导方案》,发挥大户、典型的引导、带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通过有效的科技服务与指导,分担农民风险,提高农民积极性。二要认真做好市场服务。农林部门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市场行情,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全力放大林下经济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特色,打造优势品牌,着力林下经济产品推广,协助群众与大中型企业签定购销协议,减少市场风险。三要做好其他服务。争取项目资金,协助申请贷款,做好"无公害产品"的硬件和软件配套,及时为林下种养户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高其竞争力。

(该篇为民革市委在政协淮安市六届五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