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市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养老服务实施意见,加大了公共财政投入,健全了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生活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社会养老服务呈现多元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养老事业的有效的市场化途径,养老问题还处于政府包办的状态,停留在"粗放式、保基本、兜底线"的层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养老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目前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绝大部分还是靠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但是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大量的资金都用于老年事业上。据统计,全市78%以上的养老机构都是政府投资的敬老院,社会力量兴办的民办机构总数和民间资本对养老的投入分别仅占全市总数的17.96%和6.82%。
二是养老服务功能亟待拓展。全市各级政府大多将养老服务业作为民生社会事业加以推进,而没有突出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养老服务市场供给总体上表现为服务产品比较单一、服务水平不够专业、服务对象范围狭窄、服务设施总量偏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是养老服务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养老服务涉及部门众多,目前我市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尽管市政府相继出台各种养老产业扶持政策,但由于部分政策是指导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一些税费减免、运营补贴等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民办养老机构"融资难、用地难、用人难、运营难"等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市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进程。
养老是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业,不能仅仅依赖政府有限的单方面投入,要引导养老服务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努力形成"政府托底,社会挑大梁"的发展态势。建议:
1、组织专题调研,扩大社会对养老事业巨大市场潜力的认知度。
社会资本较少进入养老市场,一方面是因为政府优惠政策的难落实,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全市养老需求和巨大的养老潜在市场不了解,"前期投入大、收益缓慢、运营成本高"等因素让民间资本望而却步。因此政府部门应利用信息优势,以社区(乡镇)为单位,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一次对养老状况的大调研。通过翔实了解我市养老需求、养老市场状况,形成淮安市养老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报告,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引导社会资本更有针对性地进入养老市场。
2、强化责任落实,着力营造我市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现阶段,老龄事业已经得到政府的重视,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政策文件,对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机构扶持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政策的落实上缺乏刚性制约。特别是对养老的财政投入上还存在随机性,更没有建立长效增长机制。因此,要在逐步实现"养老金"随"消费指数"增加的保障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将养老投入纳入法制轨道,在财政预算中明确相应比例,并确保投入到位。同时,对于社会关注较多的民办养老机构,不能简单套用公办标准来要求民办机构。要依据我市民办机构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完善公办和民办差异化监管和评估体系,对民办机构要尽可能的多支持、少要求。
3、明确工作重点,确保养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现阶段,我市现有各类养老床位近2万张,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近千个,已经覆盖大部分城镇和农村社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全市养老服务的基本需求。但是目前全市养老设施简陋、服务手段原始、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条件差的养老机构"住不满"、性价比较高的养老机构"住不上"、设施完善的养老机构"住不起"等问题共存,还趋于严重。因此,在当今物力和财力状况下,政府应找准工作定位,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一是改善现有养老机构服务功能,提高使用率。据统计,目前我市大部分养老机构入住率都比较低。因此,要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已有的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功能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养老机构的数量。相比于新建新的养老机构,提高已有养老机构的利用率更为重要,也更能有效地缓解全市养老压力。二是主动把中高端养老服务让位于市场。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养老工作中的能动作用,积极利用淮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养老市场潜力,招引大型养老集团来淮投资建设。盱眙县和南京金陵饭店共同投资建设的大型养老社区就是一个样本。因此,要积极推动我市养老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把恒安集团、卓达集团等国内知名养老企业作为我市养老招商引资的重点,促进养老产业市场快速发展。
4、完善监督管理,确保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有序开展。
目前,我市对于养老机构的监管,是以公办养老机构为蓝本制定的行业统一标准,其对公办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起到了很好的规范约束作用,但各种不同层次的民办养老机构,统一使用这套标准,难度就很大。民办养老机构,由于条件限制,难以达到相关要求。这不仅导致该标准可能成为一纸空文,也影响着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已有的监管制度,对于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要依据我市养老机构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根据养老机构的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分别设定服务标准、建筑设施要求、人员配比等,确保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