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七届二次全会集体提案—关于提升淮安文化影响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13-10-11 字体:【  】  【关闭窗口】
淮安人杰地灵,底蕴深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文化设施不断改善,文化氛围日渐浓厚,艺术作品屡获佳绩,一个更具魅力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呼之欲出。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市的文化影响力尚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
一是文化发展特色化不足。淮安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竞争激烈,徐州是以韩信为代表的楚汉文化的有力竞争者,扬州亦是运河文化与淮扬菜的代表之一,后起之秀山东枣庄也在大力打造水乡形象。
二是市民文化认同感不强。市民中对淮安城市形象的说法不一,市花月季、市树雪松鲜为人知,尚未形成凝聚人气、提升品牌的城市文化体系,亲旅友善的社会氛围尚需进一步提升。
三是文化服务供不应求。文化设施有待改善。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1个,人均公共图书占有量仅0.16册。2007年南京已拥有公共图书馆18个,人均公共图书占有量达1.63册,我市文化设施与国内较大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四是文化产业支柱亟待建立。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只占2.09%,近几年,淮安的传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正在兴起,但文化产品尚未形成"拳头"品牌,亟待建立支柱性文化产业。
 为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推动淮安由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成为"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我市要发挥自身特色,发掘渊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淮安文化影响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市民认同感,提升公共文化关注度
城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文化管理部门一要加强现代市民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名城群众基础;二要提高全民文化意识,让文化淮安城市形象深入人心,让每个淮安人认同文化淮安城市形象、推崇文化淮安城市精神、支持文化淮安城市建设;三要营造文化淮安城市氛围,引导读书向学的文化环境,培养包容世界的开放文化气度。
二、加大扶植力度,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对地方文化作品、文物和淮安本土文化精品的收藏,形成品种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体系。二是让公共文化服务人性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大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扩大展馆、少年宫等免费服务项目,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或低价开放。三是让公共文化活动多样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管理,提高公众参与度、关注度,全面办好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四是让文化人才培养科学化。广泛培养文化人才,提高公共文化事业业务人员比例,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
三、推广文化产品,擦亮文化城市新名片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管理、推广机制,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集团和高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推动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的精品创作,扶持能反映淮安特色以及具有高度示范性、正面导向性的文化佳作,并吸引国内、国际专家参与创作。
借助相关文化活动与文字载体推广淮安文化。一是收集有关淮安的书籍、史料和小说,整理完善淮安旅游景点介绍、旅游线路推荐、旅游地图等,并放置在宾馆、车站、机场、商场等公共场所,供市民及游客免费传阅。二是在市内道路两旁设置宣传淮安城市文化的标语、喷绘、壁画。三是修改部分地点公交站名,在公交站名中体现淮安内涵。四是以淮安文化、淮安名人为主题,拍摄一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五是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周恩来读书节"等现有文化活动,派遣文化团体、艺术团体到外地进行演出交流,并开创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新文化活动方式。
四、加强区域合作,打好文化推广组合拳
淮安作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在区位交通上处于"过境"的位置,要利用这一优势,走进长三角圈子,积极和兄弟城市展开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文化带。例如可以和宿迁、徐州一起打造楚汉文化带;与扬州、镇江、苏州打造运河文化带等,同时瞄准南京、上海、杭州等较大城市,借助大城市集聚效应发展淮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