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七届二次全会集体提案—关于推进我市台资经济实现新跨越的建议

发布时间:13-10-11 字体:【  】  【关闭窗口】
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市累计批准903个台资项目,投资总额89.3亿美元,已经成为继深圳、东莞、昆山之后的第四大台商聚集地,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但调研感到,我市台资经济发展还有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调整动力不足,科技创新力度不够,从而造成部分企业始终停留在零部件配套生产状态,有些企业产业链始终停留在初期设计规模,未能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二是产业同步招商力度不够,且地域分布不均。工业经济是淮安的亮点,但现代农业远未形成态势,服务业远未形成影响。三是高端资源集聚乏力。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聚集力还有差距。这与淮安的空港未能直飞台湾有一定关系。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创新合作载体,拓展台企发展空间。一是搭建淮台两地交流平台。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台资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引导县区与台湾科技园、产业园结对共建,培育台资项目集聚载体。继续办好台商论坛,打造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争取早日实现淮安—台北直航。二是形成淮台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格局,推动淮台文化、体育、卫生、科技、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向纵深迈进。三是全力拓展产业招商,依托我市台湾农民创业园,积极引进台资精致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项目,加强休闲、旅游、商务配套开发,增强台创园的竞争力。
二、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台企转型升级。一是研究出台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意见,在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引导台资发展,推动我市台资经济向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方向发展。二是在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促进台资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台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台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切实减轻台资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强台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三是为台企搭建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在研发机构的设立、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自主品牌的争创、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鼓励市各大中专院校与台资企业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强化亲商服务,优化台企发展环境。在产业环境方面,加快区域联动,提高企业通关效率,降低通关费用,并推动台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配套发展,切实降低台资企业的商务成本。在交通物流环境方面,尽快启动建设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铁路,尽早启动宁淮城际铁路前期研究。争取早日开通赴台包机服务。推动落实物流规划,构建完善物流网络,推动实行BT方案。在政务环境方面,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台资企业的意见》,加强全市涉合机关、社团能力和作风建设,发挥市台商服务中心作用,提高服务保障质量效益。
四、落实优惠政策,解决台企后顾之忧。认真贯彻落实《台资同胞投资保护法》,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台商后顾之忧。认真解决台商提出的城市交通、人才资源、子女就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帮助台企在国内上市,推动台企多出精品,多处品牌。